我们的节日

当前位置:首页>我们的节日>2700年来长葛有三个“古县城”:最早的在佛耳湖镇孟寨村、后来两个在……
2700年来长葛有三个“古县城”:最早的在佛耳湖镇孟寨村、后来两个在……

发布时间:2019-01-04

阅读次数:

分享:

在不少人眼里,长葛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工业强市,其实咱长葛的历史文化传承同样很厚重!

不少人也知道,长葛还曾被授予“千年古县”的称号,那您了解长葛老县城的故事吗?

通常所言的长葛老县城是如今的老城镇,早在1400多年前的公元548年,这里就形成了城市。

但长葛的建城史远非1400多年!

小编采访了解到,长葛一共有过3个古县城,老城镇所在的老县城不过是最后一个。在此之前的两个长葛县城分别在佛耳湖镇和老城镇西部,其中最早的长葛古城遗址已有2700多年历史!


长葛县城最早设在现在的佛耳湖镇孟寨村,距今已有2700多年!

双洎河自北向南顺流而下,将佛耳湖镇一分为二。过去交通不便,位于双洎河东侧的大孟村慢慢成为了周围的经济中心。大孟村东南侧有一个小小的自然村孟寨,2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古老的长葛县城便在孟寨发展起来。



佛耳湖镇孟寨村南水渠旁这段不起眼的土墙便是长葛故城遗址。这里为春秋时期郑武公所建,后为子产采邑之地,1986年被省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左传》有载:鲁隐公五年,宋人伐郑围长葛。当时宋国包围的长葛就在孟寨村。

“关于长葛建城有这样一个传说,春秋时期郑国第二个国君郑武公‘掘突所筑,为其汤沐邑’。意思就是当初郑武公挖掉了高坡、铲平了土地,在这里修了一个离宫,就类似于清朝皇室的承德避暑山庄。就是在这个‘度假山庄’的基础上,慢慢地发展出来了长葛邑。”原市文联主席路志纯说,“春秋时期还没有郡县这样的行政单位,所谓城邑是各诸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防卫的中心。大的称为‘都’,为国君大臣等修建;小的是为地方官员商人平民等所建,一半是为了防卫,称为‘郭’,长葛因为曾被分封给春秋名相子产为采邑之地,所以被称为‘长葛邑’。”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春秋时期郑国的都城在今天的新郑市周围,当地的“郑韩故城”还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既然郑国都城在新郑,宋国攻打郑国的时候为啥不围都城,反而把郑国国君的“度假山庄”围起来?

“这背后牵扯到当时郑宋二国的高层政治斗争。当时带兵包围长葛的宋国国君为宋殇公,他攻打郑国的目的是为了抢回自己的堂兄弟公子冯。”路志纯解释说。

说起这事儿还得从宋殇公的父亲宋宣公说起。当年宋宣公病重选择继承人时,没选择自己的儿子与夷,反而选择了弟弟公子和,因为兄弟二人手足情深。不久,宋宣公去世,公子和继位,是为宋穆公。宋穆公当了9年国君,临终之前想到哥哥的恩情,决定把君位传给侄子,也就是当年被自己“抢”了君位的宋宣公之子与夷。与夷顺利继位,是为宋殇公。

虽然已经当上国君,但宋殇公对自己叔父的儿子公子冯充满敌意。因为宋穆公临终前要传位给自己的时候,满朝大臣想要推举的却是公子冯。





老城镇打绳赵村西的这片社柏群是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社柏群。长葛在战国时期南迁到今天打绳赵与辘轳湾之间的空地处,因社柏“暴长”更名为长社。

当时公子冯遵从父亲生前的要求,正避居西方的郑国内。宋殇公以郑国干涉北方小国卫国内政为由,联合陈国、蔡国、卫国等小国组成四国联军,浩浩荡荡地开赴郑国,将郑国国都团团围住。宋殇公攻打郑国的直接目的很显然是奔着公子冯去的,但此时公子冯已被郑国国君郑庄公送到了长葛躲避。

宋殇公得知消息后,在第二年又单独发兵包围长葛。一年后,宋军攻占长葛,但此时公子冯已被提前转移。宋殇公一怒之下烧毁了长葛周边的农田,引兵而走。

此后数年间,郑宋二国之间大兴干戈,最终宋殇公被号称“春秋三小霸之首”的郑庄公抓住机会一击而败。最终,宋殇公也死于本国的政治内乱中,公子冯回故国继位,是为宋庄公。

数千年前这段惨烈的政治斗争并未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太多痕迹。时至今日,孟寨村内也只剩下当年的一段土砌城墙。1986年,孟寨村长葛故城遗址被认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这里不断出土的各类刀柄箭头,也无言地诉说着2700年前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故事。

因为社柏暴长,长葛改名长社,一度成为“省会城市”

新中国成立前的《长葛县志》载:“社柏为葛名胜,前志未载,诚憾事也,现有二十六株,东西极大者各二,皆二十四围,余亦二十围。应劭注《汉书》谓社树暴长,因名长社,或即此柏。惟长社之名非由汉始,魏或已植此柏,因暴长,改为长社,二千余年古物可称巨特。”

从这段记录中可以看出,长葛故城在战国年间正式成为城池,曾栽种了社柏若干。后因社柏“暴长”,长葛改名为长社。



长葛老城开始为长方形,据传西城墙在县衙西墙外,北城墙在衙后街,城内面积不大。清代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知县高凤翔改城为方城。

那么,这个长社还是当年孟寨那个作为郑国国君“度假山庄”的长葛邑吗?

“长社古城的位置应该在老城镇辘轳湾村与打绳赵村一带,这个位置能够确定得益于老城西北的古社柏群。”路志纯介绍说。

在老城镇西部打绳赵村东生长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柏树。社柏林在古代具有特殊的意义,这里是当地政府祭祀土地神的场所。

“我们中国人经常讲‘江山社稷’,江山是指大好河山,社稷分别指土地神和谷神。中华民族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土地神和谷神是农耕文明最重要的两种原始崇拜对象。”路志纯说。

据考证,老城镇西北侧的古社柏群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是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社柏群。这些不会说话的树木又是如何“指出”长社古城的所在呢?

“这里涉及到周礼的一部分内容,社柏作为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其种植方位在周礼中有非常严格的规定。”路志纯解释说,“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曾为《周礼》作注,他提到过‘王者五社,大社在中门之外惟松,东社八里惟柏’的说法,既然‘东社惟柏’,那当时的长社城定然在社柏西面。”

除了社柏之外,长社古城的定位还有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清雍正年六年(公元1728年),辘轳湾村西曾出土过一块“禅静寺刹前铭敬史君之碑”,碑文中有“此地实为高敞,眺实遐隆,远带山岳,迩带池阙”这样一句话。池阙即指城邑,附近有什么城邑呢?显然是指当时为颍州、颍川郡、长社县三级治所的长社城。



曾经的长葛老县城庙宇林立,图为老城镇老人张庭树根据记忆绘制的老县城庙宇分布图。

此外,老城镇打绳赵村至大赵庄一代曾在发现大量秦汉墓葬群和古寺庙遗址,到处可见秦砖汉瓦的残片。1985年,打绳赵村北的双洎河岸边,曾发现一段古城墙遗址,夯土层厚约10厘米,夯窝为石杵痕迹。墙基附近还发现一颗带有铜箭镞的人头骨和一个陶纺缍。考古工作者初步认为这段古城墙基,很可能是古长社城基址!

由此,长社古城的位置得到确定。不过鲜为人知的是,被称作长社城的这段时间是长葛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长社城在当时不仅是中原地区的一座军事重镇,更是颍州和颍川郡的治所。换言之,当时的长社城相当于现在省会城市!

长社古城被战乱摧毁,南边驻扎军队的军营发展出新的城市,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长葛老县城

长葛县城最辉煌的时候,正是历史上最混乱的南北朝时期。公元535年,统一北方近百年的北魏政权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两魏在黄河两岸展开了近20年的激战,大规模的战役就有5次。位于黄河南部平原地带的予州(今许昌一带)成了东魏政权扼守兖州(今开封一带)与都城邺(今河北临漳县)的冲要之地。



图中这座老建筑为老县城城隍庙,二十世纪20年代冯玉祥主政河南,推行“拆庙建校”的政策,长葛老县城的城隍庙被冯玉祥部拆毁,改为中山公园。40年代在此建成国民小学。新中国成立至1960年,这里都是中共长葛县委的办公场所。

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东魏大将高岳率大军20万,率众围西魏大将王思政于颍川(也就是长社)。这一仗打了整整两年,由于双方实力相差无几,一直未能分出胜负。高岳设计利用水攻,引双洎河水淹城,最终攻下长社。

虽然拿下了长社城,但城区已是一片泽国。高岳便率军在城南安营扎寨,形成了后来长葛县城的雏形。因为当时高岳大军以“车箱”为城楼,因此这座新建立的长葛县城也被人称为“长箱城”。

40年后,隋朝一统天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隋朝中央政府“析颍川置长葛县”,这座“长箱城”最终发展成为长葛县城。

此后的1375年里,这座城池一直是长葛县城的治所所在,直到1960年县政府迁往和尚桥镇。



老县城城隍庙前还建有牌楼。1970年,城隍庙与牌楼被拆掉,其砖石木料被用来在原址建成了公社礼堂,后改为老城影剧院。据说在拆毁城隍大殿时,扒出一条长丈余、碗口粗细的大蛇,拆房人吓得四散而逃,这条大蛇也不知所踪。

然而这座新城的选址,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并不是特别好。因为当时的“长箱城”建在一条自西向东的大土岗上,也正是因为这道土岗,从北方流下来的双洎河拐了一个大弯转向东去。长葛老县城在隋朝正式建成后,因为城墙北方就是被强行改道的双洎河,因而历朝历代水灾不断。清朝时期,长葛老县城有记载的水灾便有6次,每次都是夏秋大雨,双洎河泛滥,城北城墙被冲垮。新中国成立后,双洎河两岸大堤修建成功才彻底杜绝水患。

整个老县城没有一条十字路口,全是断头路,因为布局奇特还被称作“人城”?

走在如今的老城镇街头,一片热闹繁荣的景象扑面而来,似乎县政府的西迁对这座千年古镇影响不大。不过从老城镇红绿灯处往北部镇区走,就会发现道路是“断头路”,这种现象在其他镇区着实罕见。



在老县城北门外200米处,有一个跨路而建的阁楼,名唤“文风阁”,俗称“人头阁”。在老县城的“人城”传言中,这座阁楼就是人头。

老三高东边之所以形成这个丁字路口,是因为这条东西大路曾经是老县城的城墙所在处,从1号路十字路口延伸过来的前进路在这里无法继续向前修。事实上,这样的断头路在曾经的长葛老县城随处可见。

今年81岁的张庭树老人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莲花灯舞的传承人,在他的记忆里,曾经的长葛老县城是没有十字路口的。

“我年轻的时候,县城里遍地都是丁字路口。现在的几个十字大街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那时候有个说法是长葛没出状元,因此不开‘十字街’。”张庭树回忆说。

在路志纯看来,长葛老县城不开“十字街”的原因更加现实。“现在长葛老县城是在南北朝时期东魏大将高岳设置的军营发展而来的,当时大军在野外驻扎,所谓的‘营墙’实际上是用运送粮草辎重的车辆箱子围起来的。后来军队驻地形成地方政府,军队营盘外面的小商小贩定居下来,这才形成了最初的街道,形成了城市布局。也正是因为缺乏初期规划,因此才没有十字路口。”路志纯解释说。



图中这座大殿是曾经的老县城文庙大成殿正面图。老县城文庙建于清高宗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大成殿建于7尺高台上,高7丈,内有厢房7间,红墙黄瓦,富丽堂皇,是老县城古建筑群中气势最为磅礴、规模最为宏大的建筑。

不开十字街仅仅是长葛老县城一奇,在老城镇当地的传说中,长葛老县城还有“人城”的称呼。

2014年8月8日的大河报《文明河南·豫地密码》栏目中就介绍了长葛“人城”:长葛老城俗谓“人城”,清代有好事者于北门外建一高阁,俗称“人头阁”,1968年文革中平毁。原城墙垛下有一道砖砌的围圈,说是“玉带”;两座南门之间,有一砖砌下水道,俗称“尿道”;下水道上建有一座“奶奶庙”,庙门两侧各有一只大石龟,俗称“蛋籽”;旧学宫东有一大水坑,俗谓人城“膀胱”;东北隅、西北隅分别建有关岳庙和真武庙,俗谓“两乳”。

这样的说法在地道的老城人眼里不过是后人的附会。“城北那个‘人头阁’就是好事者后来修起来的,当时是先有这样的传言,后来才有人给老县城安上了个头。”张庭树笑着说。



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庙的基础上建起了县中心小学,大成殿成为学校礼堂。二十世纪70年代,文庙被拆除,砖石木料被运往县城修建专科学校。

张庭树的说法不无根据。长葛老县城有两道南门,被说成是“左右腿”。实际上,老县城建城之时只有东边一道南城门,西边那道小南门是明朝时后来修建上的。“明武宗正德年间,华北地区爆发了刘六刘七起义,为了防止义军攻城,当时的县衙就将4个大门封闭,额外开了个小南门,供市民日常出入。”路志纯解释道。

因为挨着双洎河,长葛老县城在当时是豫中平原重要的航运渡口之一,工商业十分繁荣。“当时老县城上通新郑,下连周口,通航里程达到250公里!新中国成立前,城里各类商号293家,各类摊贩120多家,十分繁荣。”路志纯介绍说。



如今,文庙还留存一间“戟门”,位于市十四中教学楼后。这间“戟门”是当时武官拜谒孔子时存放武器的场所,后被当做老城中学的校长办公室。

新中国成立后,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在老县城经济基础开始了艰难的工业化建设。后世的长葛县城的毛纺厂、轴承厂、造纸厂、化肥厂被称为长葛工业“四大金刚”。其中,毛纺厂就是在老县城作坊式的刷绒厂基础上建设的;轴承厂、造纸厂在建立之初吸收了大量老县城的手工艺人。90年代闻名全国的“奔马”机器厂的前身则是老县城农具厂。

1960年,长葛县人民政府迁往和尚桥镇的新址,这座经历了1412年风雨的老县城才卸下了身上的重担。

如今,长葛人的生意不但做到了大江南北,更是做到了全球各地。但在每一个长葛人心底,最舍不得的却是家乡的一口水、一碗面。长葛老县城千年历史背后代代相传的故事和传说,或许就是这种乡愁的最好注解!

中共长葛市委宣传部 长葛市文明办 主办

长葛市文明办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