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明创建>穷得交不起15元学费满街打滚!小学文凭竟能考上大学!师从中央领导个人“保健医”!
穷得交不起15元学费满街打滚!小学文凭竟能考上大学!师从中央领导个人“保健医”!

发布时间:2016-10-19

阅读次数:

分享:

    ●因渴望上学,15元钱学费逼母子俩抱头痛哭 

    申元欣出生于增福庙公社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刚满10岁的申元欣亲眼目睹父亲被活活饿死,剩下他和久病不愈的母亲相依为命。

  家境一贫如洗、生活异常艰辛,这并没有浇灭申元欣学习的热情,每次考试他都名列前茅。

1965年,增福庙乡一共只有3人考上一中,其中就有双眼有神、头脑机灵的申元欣。

他揣着这个好消息一路狂奔回家,告诉正在干活的母亲,母亲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但笑容转瞬即逝,面临15元的巨额学费,母亲饱经沧桑脸上的阴郁之色更加浓重。

“咱家的情况你也知道,能借的都借了,实在是拿不出钱给你上学,要不咱就别上了。”母亲说完后继续干活,但这句话却让小小年纪的申元欣心受重创,时隔50余载,回忆起来他心里仍酸楚难奈。

懂事的申元欣,看着母亲躲闪的眼神,没有哭、没有闹,而是乖乖地走开了。

等到开学日,申元欣躲在大树后面,偷偷看村里同学背着书包去上学。忽然,肩膀被人一拍,申元欣回头看到是自己的班主任刘金凤,他说:“你学习这么好,不接着上太可惜了,钱借了可以还,但是上学的机会可不会再有了,让母亲再想想办法吧。”

委屈正无法释放的申元欣,听了班主任一席话之后,撒腿就往田地里跑,找到正在干活的母亲,一句娘还没喊出,委屈的泪水伴着哇哇的大哭声倾泻而出。母亲当然了解自己这个小儿的心事,坐在地头抱着泣不成声的儿子也大哭起来。

儿子哭的是上不成学,母亲哭的是自己的无能……

    ●机缘巧合,师从邓颖超保健医,成为村里史上最小的村医 

      刚从乡里开会回来的村干部,听到申元欣母子俩的哭声,问清情况后,一反周边人同情之色,而是高兴地一拍大腿道:“老嫂子,这次你可得好好请请我,我可有个好法子,既能让元欣上成学,还能替家里挣工分!”原来,国家为了提高农村卫生医疗水平,特从北京派遣一个医疗队来县里办卫校,毕业了回村当村医,上学期间,每天可得5个工分,买笔、本国家报销。

这可把申元欣和母亲高兴坏了,要知道,当时一个成年劳力一天的工分只有10个啊!而且,申元欣学医成功后,就可以靠自己的本事为母亲看病、养活母亲了。

申元欣回家把自己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的书本拿出来重新细细看一遍,然后就去长葛会堂参加统一考试,不出意外,申元欣以优异成绩考入位于老城的县半耕半读卫校。

考上卫校对申元欣有多重要,从过了56年,他还能说出当时考试的作文题目是“我是一个卫生员”就能看出了。

在卫校,申元欣极其珍惜这个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像干裂海绵渴求水源滋润自己一般,疯狂地汲取各种医学知识,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三甲,并获得每月3元的助学金。

他的同班同学周德岭回忆起那时的申元欣道:“申元欣在我们学校堪称‘风云人物’,他家里穷,大冬天棉袄没扣子,田边拾根霜打红薯秧一勒,年龄小,个头小,手边不离书,不论什么时间见他,都是在看书,每次的考试成绩都比我们这些大个头高得多。”

直到很多年后,申元欣才知道杨超元、郭普远及其它来卫校教学的老师,可是大有来头,在古时,他们叫“皇家御医”;在现代,他们叫“中南海保健医”!

1965年,毛泽东亲自下指示,帮助缺医少药地区提高卫生救治水平,所以国家卫生部特从北京医院调取骨干力量组成教学小组,其中一支小组就来到了咱长葛,这一批学生在机缘巧合下,受到了当时国家最高素质的医学教育师资训练。

郭普远是国务院原副总理邓子恢的保健医,北京医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

杨超元是20世纪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邓颖超的保健医。

2年后,申元欣毕业服从组织分配,回村里做起了村医。

一个毛头小子,回村做起了医生,不仅村里人对他不够信任,就连申元欣自己也不自信,为此,他看谁家有病人,他就负责带他们去乡卫生院看病。

“我先是看病人什么病症,然后自己琢磨着应该开什么药,怎么治。然后,带他们去乡卫生院后,再看人家医生开的什么药,用的什么方法治的。最后,进行比对,慢慢积累经验。”申元欣告诉记者。

这样大约持续了两年,心智日渐成熟的申元欣已经可以独立给病人出诊了,据申元欣回忆,在村里当村医的日子里,夜里睡觉几乎没有脱过衣服,只要有人敲门,立马起床,风雨无阻。

村里人都夸这是村里很少见的,年龄最小、责任心最强的大夫。

     ●小学文凭的他,硬生生地考上了大学 

    在申元欣做村医正得心应手之时,国家为了大力提倡建设,从村医中抽调得力干将到煤矿工作,申元欣第一个报了名。

  来到煤矿后,他深刻认识到,医学无涯,自己所学的知识只是皮毛,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继续学习,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医术水平。

在他人看来,当时的申元欣有体面稳定的工作、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不用再刻意去追求什么?

但申元欣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参加高考。

一听他要参加高考,周边人都觉得异想天开,只有小学文凭不说,再加上离开课本这么多年,有工作、家庭缠着身,他哪有时间去学习,根本不可能考上。

申元欣不管别人怎么看,为了考大学,他到附近学校和孩子们一起上早、晚自习,还请了比他年纪小的人当补习老师。

“上班时没有病人就补习课本,回家用脚晃着摇篮里的孩子还是看书,夏天热的全身都是痱子,冬天双脚长满冻疮……”回忆1983年备考的这一年,申元欣说,他都不知道当时自己是怎么坚持下来的,那一年简直就是不要命地学习。

1984年的高考,申元欣考了201分,离录取分数234分还有一定差距。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那一年国家为了照顾缺医少药地区,对医学降分录取,申元欣的分数刚好过分数线,最后被焦作煤矿职工医学院录取。

 申元欣把妻子、孩子送回老家,背上行囊,踏上了他的继续求学路。  

●人过50不学艺,他66岁了,还要“厚着脸皮”学!  

   今年申元欣已经66岁了,有了自己的诊所,也早已子孙满堂,但他却说:“我是越学越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医生是治病救人的,关系到人命,不能有丝毫马虎大意。”
    书,是申元欣继续学习的一大知识来源。

据申元欣介绍,他每到一个地方,人家都是逛吃逛喝,他第一站必定是要去当地的大书店,根据自己的需要买一大堆书。

除了从书中汲取养分,申元欣还全国各地地跑。

一听到哪里有名医专家,他就追到哪里。按申元欣说的,那可是厚着脸皮追着他们求学。

只有厚脸皮当然是不够的,真正打动那些名医专家的还是申元欣那颗真诚的心--对医学的真;对病人的真;对学习的真;对老师的真。

为了更好地治疗鼻炎,申元欣就曾经到山东枣庄,河北石家庄、黄骅等地求学。后来听说北京和河北一些医生可以不做手术就能治疗鼻炎,他又到这些地方继续学习请教。
  第三届全国高血压病专利技术研讨会合影。

正是通过恩师的教导、自己的刻苦钻研、其他名医专家的指导等等,申元欣的医术才会不断进步。

申元欣表示,虽然自己已经66岁了,但是学医之路却永远不会停止。

中共长葛市委宣传部 长葛市文明办 主办

长葛市文明办 © 版权所有